“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是广东在新起点上更好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系统工程。2025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关键一年,需要更加广泛调动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百千万工程”,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社会力量,泛指社会各方面所蕴含的资源能力。在实施“百千万工程”实践中,广东已经广泛调动各类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主要包括各类企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和智库,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从实践来看,当前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进行产业帮扶,如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提升行动等;二是提供技术支持,如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特派员助力“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行动等;三是提供智力支持,如实施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以下简称“双百行动”)等。
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是广东充分发挥党的社会动员能力优势,积极培育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成功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力量,提升公众参与度,有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履行社会责任,增强社会凝聚力。
初见成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百千万工程”
“百千万工程”实施两年多来,各类社会力量发挥各自所能,结合各地所需,创新帮扶协作机制,探索多层次、多类型的帮扶模式,积极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县镇村有序流动,取得初步成效。
其一,各类企业广泛参与,实现多方共赢。当前,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主要有三类:一是实施“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二是推动重点建筑业央企助力和建筑业企业帮扶镇村建设;三是实施“千会万企”“百会万企”专项行动。实践证明,各类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既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感,也在帮扶过程中找到投资兴业的重要渠道,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正由单向帮扶向多方共赢转变。目前,各类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的联动帮扶机制基本形成,即由国资委联络央国企,住建系统联络建筑企业,工商联联络商会民企,形成“央企带头、国企参与、民企跟进”多方力量参与的格局。
其二,群团组织积极动员,凝聚党群合力。群团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团结动员群众、反映群众诉求、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中,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坚持党建引领,鼓励动员广大职工、团员青年、妇女家庭踊跃参与,凝聚起党群同心的强大合力,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例如,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实施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创新“县镇出题、高校揭榜、长期结对、考核实绩”的“高校+县域”合作模式,搭建“百千万校地通”平台,动员县镇村提出发展需求,推动高校师生线上接题,线下解题,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入县下乡,把论文写在南粤大地上。
其三,高校院所各展所能,提供智力支撑。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和智库拥有各行各业专家人才,智力优势突出。教育战线如何助力“百千万工程”?广东创新性地启动实施百校联百县“双百行动”,组织125家高校院所与86个经济欠发达县(市、区)结对共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一年多来,“双百行动”通过创新协作机制、强化产教融合、推动资源下沉、拓展实践教学等方式,探索出校地合作、协同育人的新路径、新模式,有效满足了欠发达地区人民对优质教育、医疗、公共文化和人居环境服务等方面的新期待,助力县镇村高质量发展。
强化统筹: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助力作用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需要从广泛参与向深度参与转变,从强调参加主体数量规模转向强调提升参与质量效果转变。要进一步明确社会力量的助力边界,调动被帮扶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发展内驱力,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要进一步融入新型帮扶协作体系,建立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推动帮扶政策体系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转换,全面激发社会活力。
其一,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帮扶合力。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要坚持党建引领,统筹好党政、企业、社会三大力量,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企业积极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群众发挥主人翁作用的工作格局。一方面,加强党对社会力量组织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发挥党员在社会力量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把社会力量的资源优势与县镇村发展需求相结合,实现双向奔赴、多方共赢。另一方面,进一步汇聚社会力量帮扶合力,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促进各类社会力量协同合作,引导企业、群团组织、高校院所和社会组织等各类社会主体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汇聚帮扶合力,释放为人民服务正能量。
其二,明确助力边界,培育内生动力。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本质是发挥外部助力作用,以外因介入来加速内因发展。随着帮扶工作推进,各类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百千万工程”重点是培育帮扶对象的发展能力,激发县镇村发展内生动力。例如,在就业帮扶方面,不仅要帮助劳动者找到工作,更要培训其劳动技能;在教育帮扶方面,不仅要请优秀教师来给学生上课,更要请优秀教师来培训教师,提升其教学能力。
其三,融进帮扶协作,激发社会活力。创新“百千万工程”帮扶协作机制,是适应当前我国帮扶工作重点和帮扶阶段变化的必然要求。《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对创新帮扶协作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强化省市县纵向帮扶、市际横向帮扶协作、市域内帮扶协作,建立纵向支持、横向帮扶、内部协作相结合的新型帮扶协作机制。社会力量作为重要的帮扶力量之一,需要融进其中。例如,湛江吴川市在省内率先组建“百千万工程”驻吴川市工作队,把纵向帮扶、横向帮扶、“双百行动”、驻镇帮镇扶村和其他教育、医疗、科创等专项帮扶力量统筹在一起,坚持党建引领,成立帮扶协作工作联合党委,坚持内外协作,成立帮扶协作工作专班,坚持共建共享,建立“3+3+3”帮扶协作体系,机制顺畅,成效初见。实践探索充分证明,把社会力量融进帮扶协作整体框架,有利于更好地凝聚帮扶力量,提升帮扶能力,放大帮扶效应。
系统推进: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社会力量如何参与帮扶,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因不同社会力量资源优势各异,各被帮扶地区资源禀赋不同、需求多样,参与方式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从实践来看,各类社会力量已逐步探索出各具特色参与方式。例如,“双百行动”初步探索出“院校所能、县域所需、清单管理、产教融合、资源下沉、协同育人”帮扶工作机制。各类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已形成“产业造血、公益帮扶、消费促富、金融赋能、技术增效”等模式。下一步,各类社会力量需要进一步优化帮扶模式,适应形势要求,建立健全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百千万工程”长效机制。
其一,优化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帮扶效应。进一步完善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帮扶模式,总结提炼好做法,复制推广好经验。要在各县域社会力量专班统筹协调下,加强各类社会力量帮扶经验分享交流,帮扶模式互鉴。进一步完善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同合作机制,将社会资源与政府资源有机结合,更加精准识别帮扶对象的核心需求,聚焦帮扶的关键问题,提高有限帮扶资源的配置效益,实现帮扶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确保帮扶资源能够产生最大的效益。
其二,适应形势,探索更加有效帮扶举措。当前,“百千万工程”帮扶协作模式正在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呈现出从单向式帮扶到双向式互促、从外力型帮扶到内驱型发展、从公益型帮扶到“公益+微利”型帮扶等一系列新特征新趋势。适应新趋势,各类社会力量需要结合新阶段的帮扶新要求,创新帮扶方式方法。可借鉴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百千万校地通”平台做法,建立全省统一的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信息平台,推进供需信息动态精准对接。强化帮扶成效评估,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帮扶效果评估,不断提高帮扶工作的精准度和科学性。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研究”(GD24ESQ19)的研究成果]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双百行动”驻湛江吴川市服务队队长)